小真生活网

您现在的位置是:首页 > 杂文随笔 > 正文

杂文随笔

What a fine line 微妙世界,微妙界线

小真2022-11-11杂文随笔81
   事物间常常就只是微妙的一线之差。英文叫做fine line,意思是很细微的一根界线,细微到难以看清、似有似无、难以辨别。就像我们说的真理越过一小步可能就是谬误,天才和疯子之间常常只是一步之遥。一不小心,cross the line跨线/越界了事情就不好了,甚至大事不妙。 嗯,说的就是最近传的沸沸扬扬的“培训致死”的极端事件(32岁知名投资人在课程中晕倒不治身亡)。 普遍说法是,这培训借着心理学的外衣在做精神控制/心理操控,也有人直白说它相当于邪教。确实,如果一个培训演绎到这种极致的境界,真是和邪教无差了。 个人观点如下: 1) 和很多其他事物一样,培训中的精神控制/心理影响不是那么鲜明的yes or no/有或无,它其实是个continuum(连续体)。这个连续体有两端。一端是纯理性,只讲硬道理,只分享知识,完全没有精神控制、或洗脑、或心理暗示类的任何东西。连续体的另一端则是让人放下自己过往的相关认知和判断、清空身心、高度沉浸、去接受新事物的洗礼(洗脑)、甚至被高度精神控制。 2) 连续体,就意味着,大多数时候我们都是在中间的某个位置,靠左些或靠右点,但两者兼而有之。但走到最极端是不可能的,或者,就是要出事的。 3) 如果心理控制非常鲜明极致,反而是容易辨识的。但凡遇上大家说的神乎其神、只有交口称赞而绝无贬词的、神秘兮兮而又被极度墙裂推荐的东东......我们就可以警惕了。 4) 但很多时候很多培训,它是沾点儿边,稍微用了些这样的方式,稍微的洗点脑,稍微的走点心....话说,这不也常常是需要的吗?咱打小学习哪门(哪怕是科学类的、非人文类的)学科,不强调“用心”、不强调“投入”、要学得好还不需要“热爱”它?完全没有一丁点的情绪感染的培训,在现实中也几乎不存在,人类也不是这样吸收知识和自我发展的。 5) 所以,要有一部分的走心和用情,而又不能被严重洗脑或精神控制。但凡“连续体”性质的事物,最合适/安全的就是走中间,找平衡,兼而有之但不走极端。 6) 那么问题就来了:到底几分理性+几分感性才是合理区间?某个培训到底“玩火”到什么程度,你得要警惕?怎么分辨那根微妙的界线(Fine Line)?很简单,但凡众口一词一边倒的说好、故作神秘又说不清道不明的,先保持距离,有待观察吧。 7) 还有的话,就是两方面的“日常功课”了: 一方面要靠咱平时积累的知识面、或者说见识,以及通过见多识广所形成的“常识”和判断力。这并不简单等于智商高低或聪明与否。走极端的人其实往往都很聪明,但这些人,常常是某方面造诣很深的专家,但未必具备足够广度的跨领域的见识,杂文随笔杂文随笔 有些人出了专业领域就出现“日常判断力低下”的症状。 另一方面靠咱平时持续和稳定的自我认知。这不仅包括了知道自己的优劣势和特点,还包括了拥有一个稳定的内在自我,保持清醒的头脑,不会轻易被外界(不管是极致的辱骂、还是玩命的吹捧)击碎或打垮。 换个角度,讲讲这个“连续体”对培训者/讲师意味着什么。也很简单,就是要把握培训中理性和感性的比例,拿捏“用脑”和“走心”之间的“度”。并且,以良好的职业道德为基础。 第一,这和培训内容有一定关系,但更和培训老师的专业能力有关。如果某个培训的内容就是硬知识为主的,培训老师也有足够的专杂文随笔 业能力,那何必用太多的花里胡哨的心理暗示或洗脑手段?比如,看看得到app里的李丰老师怎么讲行业趋势的,值得咱好好学习。回归本质,先把专业弄扎实,这是培训讲师的本业。 第二,如果培训内容就是这种偏“软性”的(打开心理底层啊、挖掘早期创伤啊、重新认识自我啊、追求突破和重塑、追求蜕变和重生啊...),那么,这类培训对讲师就是双重考验。 底层的,还是考验专业能力。越是软性话题,其实越需要真正的专业功底。最怕的就是“专业不够,洗脑来凑”,还自以为厉害,这种情形是最容易出事的,好比外科医生“把人剖开,但缝不起来了”,管杀不管埋。 然后,还考验讲师的职业道德。当然,绝大多数讲师在做这个事情的时候,都是自认为在帮助别人的。但还是要不断自我反思:我有没有抱着助人的初心,但因能力不够/没把握好却伤害了别人,而我自己还沉醉在幻像中?